繼上海東華大學後又成功簽約中國藥科大學!
繼上海東(dong) 華大學後又成功簽約中國藥科大學!
中國藥科大學是一所曆史悠久、特色鮮明、學風優(you) 良、在藥學界享有盛譽的教育部直屬、國家“211工程”重點建設大學,是我國*具有博士、碩士學位授予權的高等學校之一,艾德生儀(yi) 器產(chan) 品繼上海東(dong) 華大學、後又進入中國藥科大學標誌著EDESON的產(chan) 品取得了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的認可與(yu) 信任,為(wei) 此我公司將繼續堅持創新,用品質感動客戶,為(wei) 祖國的科研事業(ye) 貢獻一份力量!
中國藥科大學的前身為(wei) 國立藥學專(zhuan) 科學校(四年製),始建於(yu) 1936年,是中國曆**所由國家創辦的高等藥學學府。建校初期,抗戰爆發,學校初遷漢口,複遷重慶,精研學術,哺育英華。新中國成立後,高等藥學教育得到黨(dang) 和政府的重視與(yu) 關(guan) 懷。1950年學校更名為(wei) 華東(dong) 藥學專(zhuan) 科學校。1952年,齊魯大學藥學係和東(dong) 吳大學藥學專(zhuan) 修科並入我校,成立華東(dong) 藥學院。1955年開始招收研究生。1956年更名為(wei) 南京藥學院。1986年與(yu) 籌建中的南京中藥學院合並,成立中國藥科大學。1996年進入國家“211工程”重點建設的百所高校行列。2000年2月整建製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,揭開中國藥科大學發展*新的一頁。
辦學之初,學校以培養(yang) 具有高度社會(hui) 責任感的藥學專(zhuan) 門人才為(wei) 己任,確立了“精業(ye) 濟群”的校訓。七十年來,中國藥科大學秉承“精業(ye) 濟群”精神,存心以仁,任事以成,興(xing) 藥為(wei) 民,榮校報國,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,熔鑄成*的治校品格,走出了一條“不唯藥,需圍藥,應為(wei) 藥”的特色興(xing) 校之路。
學校現有南京玄武門、燕子磯、江寧和鎮江4個(ge) 校區。占地175.92萬(wan) 平方米(2638.72畝(mu) )。校舍建築麵積53.02萬(wan) 平方米,其中教學行政用房麵積22.20萬(wan) 平方米,學生宿舍麵積18.47萬(wan) 平方米,運動場地麵積9.82萬(wan) 平方米,圖書(shu) 館麵積1.76萬(wan) 平方米,圖書(shu) 資料124.98萬(wan) 冊(ce) (含電子圖書(shu) )。有11個(ge) 實驗教學中心,一批裝備精良的本科生教學實驗室,建立44個(ge) 穩定的校外實習(xi) 基地。校園網為(wei) 教學與(yu) 教學管理提供了網絡通道和基礎保障。學校固定資產(chan) 總值4.85億(yi) 元(截止2006年底),教學科研儀(yi) 器設備資產(chan) 值1.98億(yi) 元。
學校現有在職教職工1462人,其中專(zhuan) 任教師743人。專(zhuan) 任教師中具有博士、碩士學位人員475人;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;具有正專(zhuan) 業(ye) 技術職務86人,副專(zhuan) 業(ye) 技術職務205人;博士生導師80人,碩士生導師175人;“長江學者特聘教授”2人,“*教學名師”1人,“全國*教師”1人,“全國教師”2人,“全國留學回國人員先進個(ge) 人”1人,“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”獲得者4人,“百千萬(wan) 人才工程”*培養(yang) 人選1人,*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(zhuan) 家及享受國家政府特殊津貼53人次,教育部“高校青年教師獎”獲得者、“高等學校骨幹教師”、“新世紀人才支持計劃”等11人,“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”、“青年教師資助計劃”12人,“江蘇省教學名師”2人,“江蘇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(zhuan) 家”3人。江蘇省“333工程”、“六大人才高峰”、“青藍工程”培養(yang) 對象等共109人次。我校教師中有21人次在教育部藥學類專(zhuan) 業(ye) 教學指導委員會(hui) 、中國藥學會(hui) 、中國高等教育學會(hui) 醫學教育專(zhuan) 業(ye) 委員會(hui) 、中國藥理學會(hui) 、中華中醫藥學會(hui) 、中國免疫學會(hui) 、國家藥典委員會(hui) 等學術團體(ti) 中擔任主要職務,在藥學界有著廣泛的影響。
經過七十年的發展,學校已成為(wei) 以藥學為(wei) 特色,理、工、經、管、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。學校下設藥學院、中藥學院、生命科學與(yu) 技術學院、醫藥商學院、高等職業(ye) 技術學院、基礎部、外語係、社會(hui) 科學部、體(ti) 育部、成人教育學院等10個(ge) 院部係。
設有國家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(yang) 基地(基礎藥學點)(以下簡稱基礎藥學理科基地)、國家生命科學與(yu) 技術人才培養(yang) 基地、藥學、藥物製劑、製藥工程、食品質量與(yu) 安全、中藥學、中藥資源與(yu) 開發、生物工程、生物技術、海洋藥學、經濟與(yu) 貿易、工商管理、市場營銷、藥事管理、經濟學、英語、信息管理與(yu) 信息係統等18個(ge) 本科專(zhuan) 業(ye) ,5個(ge) 專(zhuan) 科(高職)專(zhuan) 業(ye) 。
藥學、中藥學和製藥工程專(zhuan) 業(ye) 被評為(wei) 江蘇省品牌專(zhuan) 業(ye) ,生物技術專(zhuan) 業(ye) 被評為(wei) 江蘇省品牌專(zhuan) 業(ye) 建設點;藥物製劑、生物工程專(zhuan) 業(ye) 被評為(wei) 江蘇省特色專(zhuan) 業(ye) ,經濟與(yu) 貿易專(zhuan) 業(ye) 和高職學院藥物製劑技術專(zhuan) 業(ye) 被評為(wei) 江蘇省特色專(zhuan) 業(ye) 建設點。2002年和2005年,基礎藥學理科基地連續兩(liang) 次被教育部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評為(wei) “國家基礎科學人才培養(yang) 基地”。2006年,國家生命科學與(yu) 技術人才培養(yang) 基地在“基地”年檢中被教育部評為(wei) 。
現有藥學、中藥學2個(ge) 一級學科博士點,24個(ge) 博士學位授權點,29個(ge) 碩士學位授權點。設有藥學博士後流動站,15個(ge) 學科專(zhuan) 業(ye) 可招收博士後研究人員。藥學一級學科整體(ti) 水平高,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(hui) 的評估中位居該學科*二。藥物化學、生藥學、藥劑學3個(ge) 學科為(wei) 國家重點學科,現代中藥與(yu) 天然藥物學學科為(wei) 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。藥理學學科被江蘇省評為(wei) 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。
目前,全日製在校生10437人,其中本、專(zhuan) 科生8370人,研究生1756人。
學校大力實施本科教學質量與(yu) 教學改革工程,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影響的教學成果,在我國高等藥學教育中發揮了示範和輻射作用。先後主持教育部“麵向21世紀高等藥學人才培養(yang) 模式的研究與(yu) 實踐“和“21世紀初藥學人才培養(yang) 模式研究與(yu) 實踐”兩(liang) 項重點課題的研究,在全國提出研究型、應用型兩(liang) 種類型的藥學人才培養(yang) 模式。2000年以來,獲*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、二等獎5項。“生藥學”、“藥物化學”、“藥學的生物化學基礎”3門課程被評為(wei) 國家精品課程。《生藥學》被評為(wei) 全國教材。此外,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4項,國家理科基地課程創建項目5門,江蘇省精品課程(群)18門;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教材獎1項;獲全國高等學校醫藥教材獎2項,入選省級精品教材4種,省級立項建設精品教材4種,全國普通高等教育“十五”、“十一五”*規劃教材57種;獲省級以上多媒體(ti) 課件獎29項。這些成果和經驗在全國醫藥院校得到廣泛的推廣和應用,了我國高等藥學教育的方向。
學校科研實力雄厚,2001~2006年承擔縱向課題277項,其中國家科技攻關(guan) 計劃4項,“十五”國家科技重大專(zhuan) 項和“863”計劃44項;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4項,其中重點項目3項;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項,重大研究計劃1項;教育部各類科技項目31項;江蘇省科技廳各類科技項目65項。縱向科研到帳經費14780.15萬(wan) 元,橫向科研到帳經費13491.91萬(wan) 元。獲各類科技獎56項,新藥證書(shu) 43本,授權77項。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975篇,920篇論文被SCI、EI收錄。學校承擔的高水平研究課題項目數和成果轉讓經費數在國內(nei) 醫藥院校中位居前列。通過高水平的科學研究,有力地促進了本科教學水平的提高。
學校積極麵向世界開放辦學,是教育部zui早接收藥學學科外國留學生、進修生、訪問學者的基地和接受華僑(qiao) 、港澳地區及中國台灣省學生的定點院校之一。與(yu) 美國、英國、意大利、澳大利亞(ya) 、日本、比利時、香港等國家和地區27所高校和研究所簽訂校際學術交流協議,與(yu) 德國、法國、俄羅斯、韓國、瑞士、瑞典、加拿大等40多個(ge) 國家和地區的有關(guan) 院校及科研機構建立學術。
從(cong) 這裏,走出了4萬(wan) 多名高素質的藥學專(zhuan) 門人才,孕育了一批藥學界的名家大師,如中國科學院*學部委員,我國中醫藥界的一代宗師,中醫中藥學家葉桔泉;中國工程院院士,我國化學製藥、藥物化學專(zhuan) 業(ye) 創建人之一,藥物化學家彭司勳;中國科學院院士,我國生藥顯微鑒定的奠基人,生藥學家徐國鈞;中國科學院院士,為(wei) 我國“兩(liang) 彈一星”研製作出重要貢獻的有機化學家袁承業(ye) ;中國工程院院士,我國醫藥工業(ye) 現代化生產(chan) 技術開發的者之一,藥物化學家沈家祥;中國科學院院士,植物資源與(yu) 植物化學家周俊;中國工程院院士,我國中藥生物技術的*,中藥生物工程專(zhuan) 家胡之璧;成功研製出3個(ge) 意義(yi) 重大的創新藥物的藥物化學家謝晶曦;生藥學家和本草學家謝宗萬(wan) ;我國甾體(ti) 藥物研發領域*之一,藥物學家廖清江;我國*位執業(ye) 藥師,藥劑學家劉國傑;我國藥物分析學科的主要*,藥物分析學家安登魁等。他們(men) 秉承“精業(ye) 濟群”的精神,為(wei) 國家醫藥衛生事業(ye) 和高等藥學教育的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。多年來,我校畢業(ye) 生社會(hui) 聲譽好,本科生就業(ye) 率高。
21世紀,伴隨著生命科學和藥學科學的迅猛發展,醫藥產(chan) 業(ye) 進入了一個(ge) 全新的發展階段,對高等藥學人才的培養(yang) 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。學校審時度勢,集思廣益,規劃未來發展的宏偉(wei) 藍圖——到建校100周年時,將中國藥科大學建成的,以藥學為(wei) 特色,理、工、經、管、文等學科協調發展的高水平、多科性、研究型大學。
上一篇 熱烈祝賀EDESON成功簽約中國核動力研究設計院! 下一篇 熱烈祝賀EDESON與世界大學諾丁漢大學成功簽約!